創造力素養培訓01:一個有創造力發明家的故事

快速變化的時代,創造力是關鍵能力

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,創造力已成為應對挑戰、把握機遇的關鍵能力。創造力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,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的核心素養。無論是工作、學習還是日常生活,擁有創造力能幫助我們突破思維框架,發現新機會,並靈活應對各種挑戰。

無論你是學生、上班族、創業者、執行108課綱創造力素養培訓的中小學老師,或是對創新充滿興趣的讀者,都希望能掌握創造力的基本概念、提升創意思維的方法,以及實際可行的工具與技巧,如奔馳法、曼陀羅九宮格、焦點物聯想、形態分析等,幫助自己從實際應用中汲取靈感,學會將創造力落實於日常生活中。

 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有創造力發明家的故事:

  李奧納多·達文西:橫跨時代的創造力啟示

 在這個快速變化、充滿不確定的時代,創造力不再只是藝術家或發明家的專利,而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。當我們談論「創造力素養」時,最令人著迷的典範之一,就是李奧納多·達文西(Leonardo da Vinci)。他是一位活躍於 15 世紀末至 16 世紀初的義大利天才,身份跨足畫家、雕塑家、工程師、發明家、解剖學家、音樂家……他的一生正是「無中生有」與「跨界思維」最精彩的實踐。

  無盡的好奇心:創造力的起點

 如果要問達文西為什麼能夠不斷突破既有的框架,答案或許是他對世界的無盡好奇。相傳年輕時,他就常常獨自走進山林,觀察水流、研究鳥類的飛行姿態,甚至把青蛙、鳥、馬都畫進筆記裡。這樣的敏覺是陳龍安教授所提到的創造力特質之一。達文西敏銳捕捉生活中的細節,從一片葉子的紋路到人體肌肉的收縮,都能成為他發想的素材。

對他而言,好奇不只是興趣,更是一種探求真理的方法。他曾說:「我不斷被這些微小的奇蹟吸引,這就是我創造的燃料。」這提醒了我們,創造力並不是憑空掉下來的靈光一現,而是從對世界的敏感觀察開始。

  交錯的知識網絡:發明與藝術的融合

 在達文西身上,我們看見了另一個重要的創造力要素──跨域整合。他並不滿足於成為一名畫家,而是從繪畫延伸到解剖學,從飛行夢想到水利工程,甚至在筆記裡畫下了像直升機、坦克車和潛水裝置這樣的設計雛形,許多概念直到幾百年後才真正被實現。

他著名的《維特魯威人》素描,把藝術與科學結合在一起,嘗試用數學比例來解釋人體的美。這正是在多個領域中探索、拆解、組合,把看似無關的元素連結起來。

現代的我們,無論是學生、老師還是職場專業人士,都可以從這點獲得啟發。當你在解決問題時,不要只侷限在單一專業領域,而是學習像達文西那樣,把不同領域的知識、經驗「串連起來」,往往能找到別人看不見的可能性。

  容許失敗與不完美:創造力需要時間醞釀

 有趣的是,達文西雖然留下許多傑作,但他也因追求完美而成名於世。他的名畫《蒙娜麗莎》據說畫了十多年還在修修改改;他許多發明的設計稿,當時因技術或材料限制無法實現,甚至有人笑稱他是「畫畫拖延症患者」。

然而,這正是創造力的一環──「精進」與「獨創」。創造力需要容許不完美、容許試錯,透過多次嘗試與改進,才能累積出真正可行的作品。若以陳龍安教授的定義來說,這是創造力歷程的體現。

在今天,無論是設計產品、撰寫企劃,還是進行創意教學,都需要這種不怕失敗、勇於迭代的精神。與其追求一次到位,不如學習達文西「邊做邊學」,透過修正,找到最有生命力的創新方案。

  從達文西到我們:每個人都能培養的創造力

 李奧納多·達文西的故事告訴我們,創造力並非天才專屬,而是一種可以透過方法培養的素養。當我們學習奔馳法、形態分析、曼陀羅九宮格等創意工具時,實際上就是在訓練自己像達文西一樣,拆解問題、組合想法、跨界連結、持續改進。

特別是對今天執行 108 課綱的老師或希望培養孩子創意思維的家長,達文西的精神更是一種鼓舞。創造力素養教育不僅僅是教孩子畫畫或做勞作,而是幫助他們建立好奇心、培養觀察力,並勇於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。

  發現生活中的小小達文西

 當你下次看見孩子拆開玩具研究裡面構造,或在筆記本上畫出奇怪的結構圖,不要急著阻止或糾正。也許,他正像達文西一樣,用他的方法去理解世界。

我們都無法成為下一個達文西,但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,活用他的啟發。當我們養成敏覺、流暢、變通、獨創、精進的習慣,就能在平凡的日常中,看見不平凡的可能性。

讓我們一起從今天起,啟動自己的「達文西模式」,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,用創造力為自己開啟無限的機會與驚喜吧!

讓我們一起透過創造力素養培訓,開啟充滿創意的生活,發現更多可能性!

林永禎教授的創新世界
林永禎教授的創新世界